前幾日與發小一聚,發現她有些感冒癥狀,于是乎趁機抓手把脈,正當我細細體會脈象時,她冷不丁冒出一句:“最近我爸給我買了點兒阿膠,我能不能吃啊?”尋思她最近正感冒呢,外邪未散就服阿膠恐閉有門留寇之嫌,自然是吃不得的。她又說:“我爸買得還挺貴的呢,不吃嗎?”我一驚:“你爸給你買了多少啊?”她嘻嘻一笑“就半斤,嘿嘿”。一聽只買了半斤旋即放下心來,因為發小平常比較愛鍛煉,個子高、肉緊實,BMI完全在正常范圍內,面色紅潤皮膚光滑,是個很健康漂亮的女生,補身體哪里需要用到阿膠啊?要是她爸買了幾斤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才能消耗完啊。
于是我好好跟她講了講“阿膠的二三事”。
首先是關于阿膠的補血功效,這個功效被人們認識到是到了唐宋以后,《本草經疏》言“補肝益血”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里甚至說其“大要只是補血與液”。唐宋以前只認為阿膠補陰甚至益氣,而沒有直接提到補血的作用。
經過藥理研究發現,由馬科動物——驢的皮經過煎煮、濃縮而成的固體膠,主要成分就是骨膠原及其水解的多種氨基酸,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,為血細胞的生成提供物質基礎,故而具有良好的補血效果。既然阿膠可增強骨髓造血功能,人體中有凝血作用的血小板也可以含量升高,也因此阿膠可以補血且止血。
其次就是阿膠在人們認識中貫穿古今的功效——滋陰潤燥?!睹t別錄》稱其主“虛勞羸瘦,陰氣不足”,可用于多種陰虛證,可以是肝、肺、心各臟的陰液不足或陰血虧虛。而古代本草比較強調阿膠對于肺虛的療效顯著,楊士瀛有云“阿膠安肺潤肺,其性平和,為肺經要藥”,《湯液本草》也謂“肺虛極損,咳嗽唾膿血,非阿膠不補”,這些情況下的肺虛都虛在陰液甚至陰血上,因此中藥學教材在歸納阿膠的功效時,多結合在一起稱為“滋陰潤肺”,而實際上阿膠不只補肺,對心、肝等多臟都有補益之功。
阿膠到了現代,養生地位也很高,又為血肉有情之品,且制作工藝費時費力,民眾對此也是十分喜歡。但阿膠不是每個人都適合,也不是每個階段都適合,像一般產婦、久病體虛、術后恢復的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時定量的服用,其效甚佳。
但是阿膠性質滋膩,對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的人來說,單獨服用簡直是一記重錘,脾胃不能有效發揮其運化能力,吃下去的阿膠就無法被身體吸收、納為己用,那么對于身體來說就是個大大的負擔。
那脾胃本就虛弱,氣血生化不佳,而以血虛為主的人就吃不得阿膠了嗎?阿膠為補血要藥,補血之功非一般草木藥物可比,假如血虛明顯,即使脾胃虛弱只要配伍得當也可以服用。黃芪就是其中一味黃金搭檔。阿膠補血、黃芪補氣,它們倆在一起,會有什么養生妙用?許多人卻不知道。黃芪善補脾胃之氣,《日華子本草》載“黃芪助氣壯筋骨,長肉補血”,與阿膠在一起,可以共筑“肉身”。
不過黃芪補氣也較呆滯,假如黃芪和阿膠一起泡水服用,均不宜量過大,10-15g黃芪搭配1-3g阿膠比較合適,給脾胃適應的時間才能更有效地強壯身體?,F在的阿膠一般都會和飴糖等一起翻炒改善口味和功效,和黃芪一起泡的時候,再放點陳皮味道更佳喲。